鎌倉:在海街寫日記

鎌倉站
Advertisement

撰文/攝影:童安

儘管我知道,香田家的四姐妹不住在這裏,我還是去找了那間老屋子和那顆梅樹;儘管我知道那間海貓食堂實際上叫做文佐食堂,我還是會感動那碗沙丁魚飯的回憶;儘管四月份並不會有煙火大會,我還是堅持留在這片海灘,等四目相對的夜晚,和一顆悄無聲息的流星。

 

江之島

七裏海邊的日落啊,怎麼能那麼美。

整座小島都被披上了晚紗,就像油畫裏的風景,穿着校服的中學生,霞光覆蓋的海面,衝浪的少年,慢行的電車,風和海浪,花與飛鳥,時間被按下靜止鍵,於是我開始往回走,往來的入口。

從藤澤到江之島,我的內心雀躍而忐忑,那麼精緻而溫暖的海街日記。我怕海街太美我會感動得像個孩子,我也怕海街太陌生我會失望得像個路人。

haimaoshita

走出江之島的地鐵站,一望無際的明晃晃的太陽,鋪灑在400多米的鐵橋上,連接着江島神社。而江之島以前只是一個在退潮時才出現的沙嘴。自從關東大地震,島體隆起以後,才完全和陸地失去聯繫。在欽明天皇13年,從海底開始湧出沙,經過21天後,形成了沙島。

真巧啊,人的靈魂不就只重21克嗎。想來那句「鎌倉永遠在戀愛」,也不無道理啊。

青春期的《灌籃高手》,長大後的《倒數第二次戀愛》再後來是《向陽處的她》,還有江之島神社的龍戀之鐘。眼看着情人們先敲兩次鍾,然後在荷包鎖上寫下兩人的名字,祈願永遠愛戀。儘管適合戀愛的夏天尚未來臨,但鎌倉衝浪少年從來不會安分,陽光與荷爾蒙在空氣中氤氳開來,只想感嘆一句年輕真好啊。

 

江之電

我從江之島開始乘坐江之電,這輛已經開業115周年的老式電車給我感覺像極了侯孝賢的《咖啡時光》,於是我有理由相信,鎌倉有千種風情,而它所有的浪漫,都是由這趟列車串聯起來的。

我無法描述我走路僅用十分鐘的路程,而這趟老舊的列車走了十五分鐘的美妙,它不緊不慢的穿過矮窗,綠茵,花圃,街道,人群,一隻守在屋頂上四處張望的貓,要怎麼丈量這種無與倫比的驚喜和失而復得的悸動。我唯有感慨,只有感慨了。

 

鎌倉文學館

從鎌倉到藤澤,一路上的風景也讓我意識到,這裏曾是日本封建時代的第一座首都,而它的開拓者源氏本是一個被流放在鎌倉的家族,卻在如此偏荒之地開啟霸業,將鎌倉作為幕府,開啟了日本的武士時代。14世紀,隨着幕府滅亡,鎌倉便衰落了。

江戶時代作為遊覽地又得到了復興。而它也是僅次於京都、奈良的一座古都。關東大地震後,以川端康成為首的鎌倉文士們遷移至此,就此開始塑造了鎌倉作為文學藝術的形象。

明治到昭和期間,隨着橫須賀線的開通,從各地而來的作家、詩人與電影導演。有着最好的玫瑰庭院的鎌倉文學館也在這裏。這些名人和他們的手稿都可以在館裏找到。

在圓覺寺坐禪的夏目漱石;以煙足軒茶室為舞台寫《千隻鶴》的川端康成,逃離城市的小津安二郎,小林秀雄、太宰治、三島由紀夫、芥川龍之介、大佛次郎……一如當年的五山文化,沒有一個地方如鎌倉那般重重包容了深厚的禪宗文化與文學大家。

 

鶴崗八幡宮

很巧的在鶴崗的八幡宮碰到一場婚禮,肅穆而莊嚴,一絲不苟。有時候會有點羨慕日本人的婚禮。羨慕他們將古典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這麼好,羨慕對過去的尊重,內心的謙卑和全心全意的守護。這是看似有點呆板麻木的日本人給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課。

 

鎌倉 小町通

 我所能想到的美好生活都在這裏了。走在飄着咖啡香的街道上,我真的很難決定到底要去哪一家,是院子裏開滿太陽花的那一家,還是種滿木棉花的那一家,亦或者在窗戶上掛着一串日式風鈴的,虛掩着白色木門的那家······

教堂,寺廟,寂而小的公園,佈滿林蔭;延伸到海邊的街道,臨街而立的甜品店,花店,音樂盒博物館,文學館,電影院···我在二十六歲半所能想到的美好生活都在這裏了。

住在推窗即能看見海的老屋裏,一個人煮咖啡,吃早餐,澆花,餵魚,遛貓,看書,散步在小町通懶洋洋的長街上,和熟悉人打招呼給親切的陌生人一個真誠的微笑。

就是這樣美好到單調的樸素生活。不厭其煩,樂在其中。

 

長谷寺

在長谷寺拜觀音需要一點儀式感,淨手,在佛前燃香,旁若無人的跪拜。我不能說是百分百之百的信徒,卻有百分之一千的虔誠。而所謂拜佛,也不一定是為了祈求什麼,想要得到什麼,只是簡單的有些心裏話,想要傾訴罷了。

站在長谷寺的觀景台上俯瞰整個鎌倉,五顏六色的長帆,不知去路的海鳥,風帶着海的氣息為每一個遠眺的人彈奏心事,就簡單的吹風,傾訴,放空,告別,感受時光流逝的美好。

 

七里ガ浜

我後來和朋友講,我說鎌倉真的很偏心啊,它把最美的日落給了七裏海濱,從高校前走過去也就7分鐘,躲開人潮,一邊追趕電車,一邊收藏湘南海岸的聲音,如果bills不用等位,剛好來得及在享受一份鬆餅的間隙記錄日落的全過程。

海的顏色從藍色到橙色再是濃厚的褚紅接着融化一顆悲傷的太陽,整片海水都流淌着深情的目光。衝浪的人依舊和大海較勁,拾貝的一群人在濃烈的光芒里追逐打鬧。然後很及時的,被一串叮叮鐺鐺的聲音截獲視線,百年如一日的電車日復一日的記錄着城市的故事,習慣一聲不響的潛入人的心裏。

 

是枝裕和

而我在鎌倉似乎更能理解是枝裕和的電影,從《海街日記》到《步履不停》再到《比海更深》每一種家長里短的日常瑣碎通過導演的的畫面,對白,無聲無息的啟程迴轉,總是在吃飯,散步,聊天中就把整個人生都給呈現了。

「生活多不容易啊,可我們總要好好過啊」。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將日復一日瑣碎而枯燥的生活變得鮮活生動起來,那就去看是枝裕和的電影吧。

薦片之《海街日記》

改編自吉田秋生創作的同名暢銷漫畫。導演把時間寄托在春天的落櫻,夏季的煙火,秋日的梅酒,和冬日的風景里,鎌倉古都的魅力都浸漬在這個叫海街的小鎮裏。菅野洋子為影片量身定做優美的樂章,從笛聲,到鋼琴旋律,再到絲絲入扣的提琴聲中傳來的,是夏日的陽光,樹枝的搖曳,海浪的翻滾,和一波又一波,難以平復的心緒。濱海道的櫻花開了又謝,院子裏的梅子綠了又黃,親戚鄰里情人們來了又走,唯有四姐妹在這裏留下了少女時代最美好的時光。據說電影在康城首映之後,全場觀眾站起來鼓了三次掌。

「多美的畫面,日復一日的時間,乾枯的梅樹下夾雜着黃色的洋水仙、八角金盤;接着是梅子熟了,摘梅子,做梅子酒,夏天來了,蟬鳴日盛,紫薇花又漸漸開了。物候又輪迴了一年,生死也輪迴了兩次,片尾的那場葬禮後,姐妹四人站在一棵很好看的枝幹虬曲的紫薇花下說話,背後遠遠地也有幾簇紫薇花,他們談人的生命,『當人在最後的時刻,心中還能為美好的事物而感動,這是多麼幸福啊』」!

薦片之《步履不停》

電影總結起來也不過就是橫山一家人吃了三頓飯,散了兩個步,說了一天的話,人與人之間交手回合數也數不清。那麼傳統的日本家庭,後院花草繽紛精緻,門廊地板光可鑑人,物品擺設整齊得當,酒菜湯飯一絲不苟,大小碗碟鋪滿整個桌子,父子夫妻之間微妙的針鋒相對的,但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夾菜,喝酒,聽唱片。

生活的快一步與人生的慢一拍糾結到一起,是對生活原本的衷心留戀,是無動於衷表面下深深潛涌的愛意。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終於有了車,但已經無法載母親去購物;終於有了時間,但已經無法陪父親看一場球賽;終於理解了父母,但已經無需去表達。

「人生的腳步『步履不停』,但是每一步又都是遺憾和嘆息。所以,我在橫山家裏,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薦片《比海更深》

真的是很喪又很美好的故事,雖然良多有很多缺點,但是在他母親的眼裏他總有別人不能比的優點,颱風來臨時飄搖的風雨和鄧麗君的歌聲,是《比海更深》最大的隱喻,像是一場離別的預演,用挽留的姿態平靜地述說過去,再同彼此告別。有人說「life goes on and on」的意思不是「人生在繼續」,而是「人生總有遺憾」。母親也對良多說,幸福總是要放棄一些東西才能獲得。而日常的告別,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

颱風來臨時,妻子決定要開始新的生活,就像所有人都在決定要離開原來的自己。「怎麼會走到這個地步啊?」類似徒勞的追問如何會有答案,只會在心中頻添憂愁罷了。是電影裏的良多也是現實中的人啊,我們都學着跟過往的一切揮手告別,學着接受那個殘缺、平凡卻又真實自己,哪怕帶着無盡的遺憾和心酸。

「有時候我會在想,我們是不是一生都在學習愛,愛別人和愛自己,愛那些始終悄無聲息,無怨無悔得為我們付出的人;愛那個出走半生,依舊一無所獲得自己,很努力很努力的學習着,去理解那些可愛的人們,和看起來總有點一無是處的自己。

我們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啊,想通這個就很容易釋懷了吧,而那些平凡日子裏所有努力的姿態都不算對生命的辜負,儘管,一無所獲。就像余華說的,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後記:

我曾經說將來一定要在海街給你寫一封信,然後我真的就在不久後的這一天裏,在江之島寂靜的黃昏里,在一間臨近江之電起點的咖啡館裏,在古老的列車叮叮鐺鐺的回聲里,會心落筆,寫下所有想對你說的話,不加修飾的,不盡美好的心裏話,寄給10年後的你。願你如鎌倉一樣,始終良善,始終熱血。

 


童安
旅日自媒體人
不想當詩人的旅行者不是好的攝影師
旅行,寫詩,攝影,星球流浪
著有書籍《親愛的陌生人》
微信公眾號:童安的LP
豆瓣:童安的LP
原文网址:https://www.douban.com/note/670314588/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