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童安
了解過去才更懂現在
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都市,東京的人口密度冠絕全球,土地資源飽和,如何為文創發展創造空間,非常考驗都市規劃者的智慧和視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東京人已意識到公共藝術及文創對都市發展的重要性。
距離皇宮只有0.5公里的六本木,是東京港區的一個區域。因戰後受損嚴重,居民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後因特殊行業發達,致使區域環境愈演愈劣。
但在成為東京新地標的這條路上,六本木走得很有遠見。
自1986年,日本森大廈株式會社開始對六本木進行前期的開發、規劃、設計,並經過14年1000多輪與原業主的溝通,最終促成這一地區的再開發。
經過僅僅三年的施工六本木新城出現在世人的面前,成為世界城市改造項目成功的典範,被譽為「未來城市的樣板」。
了解現在才能找到未來
而今以設計之都聞名於世的六本木新城,成為了人們嚮往生活的都市樣本。整個地區內的行人路和公共場所中總共設置有8件公共藝術作品和11件裝置藝術街道家具。這些配合整體開放空間的景觀系統規劃,成為六本木新城街道景觀構成的重要元素。
從建築到室內,從街道家具到藝術雕塑,漫步在六本木新城裏,即便不逛任何商鋪,都是讓人興奮的。在這裏,即便是所有的商鋪都打烊了,它還是一個現代藝術的大秀場。
且不說,現在已經成為六本木標誌性雕塑的大蜘蛛以及一干名店的精彩設計,單單是櫸樹坂通上的路邊坐椅,就匯集了伊東豐雄、日比野克彥、宮島達男、內田繁、吉岡德仁、Droog Design、Jasper Morrison、Ron Arad等一干大師的作品,一路走去不輸任何一場視覺的盛典。
六本木新城公共藝術裝置的每件作品,都出自於享譽國際的各國設計師。我從地下鐵日比谷線六本木車站下車,登上長長的扶梯到達66廣場。以Maman蜘蛛的巨大雕塑為起點,參觀了新城20座公共藝術作品,並繪製了最佳的參觀路線。
新城公共藝術一日遊
藝術欣賞路線:A B K T F P L Q E R S N M O C J D G I H
A: 母親
六本木最知名的地標「大蜘蛛」,位於森大廈入口處的66廣場上。名為「ママン」,是法裔美籍的雕刻家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高約十公尺,近看遠看都非常有氣勢。
Louise Bourgeois的大蜘蛛在全世界共有九座,包含東京、紐約、倫敦、渥太華、首爾等地。這座以母親命名的黑色蜘蛛設計師在蜘蛛的腹部鑲嵌了20枚白色大理石,增強了孕育的隱喻涵義。象徵着六本木之丘在資訊時代蓬勃發展的美好前景,成為六本木之丘的標誌性公共藝術作品。
設計師:LOUISE BOURGEOIS
B:薔薇
在大蜘蛛附近有處容易被忽略的玫瑰花園,這裏矗立着一朵高約8公尺的巨大玫瑰,旁邊有一個白色鳥籠。是德國藝術家Isa Genzken的作品。這朵「種」在66廣場上的薔薇,是六本木新城愛情和美麗的象徵。
在人來人往的六本木之丘,玫瑰花園更像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小天地,帶杯手沖咖啡和一本舊書坐在玫瑰邊上,鬧中取靜的眺望遠處的東京鐵塔不甚愜意。
設計師: ISA GENZKEN
K:愛だけ(我只能給你愛)
以家具設計和室內設計聞名的日本設計大師內田繁的作品「愛だけ」。以爵士名曲「I Can’t Give You Anything But Love」的日文譯名為名。從遠處看像是一條充滿愛的紅絲帶。作品的靈感在於拋卻重力的束縛,表達對現代文化、規範、價值觀的批判。
很多藝術愛好者,從世界各地趕來只為看一看這座只能給你愛,僅僅只是這一個名字就足夠發揮大家浪漫的想像力,在永遠熱鬧けやき坂有情侶在雕塑前接吻,有人在等待,那背影不知在問,「只能給你愛的那個人什麼時候會來?」,或者在問「你只能給予愛的人在哪裏」?
設計師:UCHIDA SHIGERU
T:一日遊
由四位藝術家共同設計的可愛作品一日遊,設計者們融入了桌椅的元素,源自於觀察人們的各種坐姿。這條粉色的長凳表面覆蓋着印製的白色花朵,以凸顯了歐洲的尺度和文化。
設計師:DROOG DESIGN/ Jurgen Bey with Christian Oppewal &Silvin v.d. Velden
F:高山流水
蔡國強是這個區域唯一一位中國藝術家,這組雕塑名為「高山流水」。位於東京凱悅酒店門前,源自中國民間傳說。設計師使用中國的綠意石構造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岩山和水景,讓人聯想到日本的枯山水。
設計師:蔡國強(中國)
P:公園長凳
將一般的公園座椅加長至可同時容納20多人就坐。(長凳使用伴隨着時間流逝氧化的日本針葉樹,其用意是與環境保持平衡。)
這件長凳讓我想到了「不爭即也是爭」。長凳本身並無含義,只是琢磨起來讓人深思。任何一個年代保持平衡談何容易?
設計師: JASPER MORRISO
L:拱門
拱門位於行人路與道路之間。隨着觀者變換所處位置,容易產生一種內外交錯的感覺。
下午兩點的太陽很好,因為搞不清楚方向,導航失效,所以算起來拱門是我遇到的第一個藝術作品,從天橋上往下看,人潮、車流、櫸樹,陽光的斑駁···一切靜止和流動都像一場舞台劇,拱門就是正在發生的這場的室內裝飾。
設計師 :ANDREA BRANZI
Q:波紋
在街道家具公共藝術作品中,有一座稱為「波紋」的椅子,整個椅面呈現下雨時的水面波紋,一圈圈的漣漪被凝固在椅面上。四種不同顏色的金融熔接後被打磨成層層外擴的波紋,如同都市森林中漂浮的水面。這是建築師伊東豐雄的作品。
伊東豐雄曾說,「這些波紋都有着中心,在那裏存在着一處場所,場所向外輻射擴張,從而將它與其他場所聯繫起來,這正是我自己最為基本的空間思考方式」。
或許當你看到這四種不同顏色的波紋時也能找到自己的獨立思考空間。
設計師: ITO TOYO
E:機械人
一到春天大家都喜歡去「さくら公園」賞櫻,因為可以看到藏在櫻花里的東京塔,伸手可觸。而公園也被稱為「ロボロボ園」。園內不僅有溜滑梯、搖搖椅等設施,還有四處可見的兒童機械人,是一處名副其實的孩子們的樂園。公園入口有一座由44個機械人堆積成12米的機械人塔,眼睛和胸前在夜間會發光。這是韓國當代藝術家崔正化的作品。
設計師: CHOI JEONG HWA
R:Motocross
這些高矮不同的長凳上有鮮亮的色帶,專為行走步態不同的人們設計,既有匆忙行進者,也有悠閒漫步者。
設計師:JOHANNA GRAWUNDER
S:停泊的氣球
這件裝置設計作品仿佛是樹枝和森林的延伸,意在營造一片父母和孩子在此放鬆的蔭涼空間。
雨後的夜晚有走過一次,微暖的燈光,浮游的水汽,私密狹小的空間,一點也不起眼,更不會引人注意,卻勝在有心。這就是家的模樣吧,容易被忽視,更易被牽掛。
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
N:寂靜的島
這個空間旨在城市擁擠地段提供一處私密的場所。
車水馬龍的街道中,渴望被隔離的私人空間。為了如此希望的人們,這裏放了能實際坐上去的長椅。在川流不息的六本木中,也許能短暫品味到些許的寂靜。
設計師:ETTORE SOTTSASS
M:永遠的綠
這件作品由24根管子構成一組無限循環的圓環,傳遞着在時間和空間中沒有起點與終點的概念。建築剛好位於星巴克門口,很愜意的位置,可以去裏面挑兩本書點一杯摩卡和一份甜甜圈坐在外面的綠蔭下浮生半日,任日光更迭。
設計師:RON ARAD
O:消失在雨中的座椅
國際上深受矚目的跨領域設計大師吉岡德仁的「雨に消える椅子」。沒有人會不喜歡這件作品,尤其是在雨天。
喜歡「透明色」的吉岡德仁設計的這把透明椅子,彷彿真的下雨就會消失一樣。當一塊冰放入水中,其輪廓逐漸消失。同樣,這把使用德國玻璃製作而成的椅子似乎也在雨中徹底消失。
設計師:YOSHIOKA TOKUJIN
C:數字計數器
媒體藝術家宮島達男的作品《COUNTERVOID》以一貫的液晶數字的形式,表現時間、空間的存在與輪迴。作品位於朝日電視台外牆,由6個3.2米高的數字計數器和霓虹燈組成。
每個計數器都以不同的速度計數。白天時,白色的牆為背景,其上呈現着白霓虹光的數字。黑夜時情景完全顛倒,背景發出白光的同時,黑色的數字在閃變。計數器空間展示了「生命」和「死亡」的對比,以及白天或夜晚的不同面貌。
我想,位於商業街區的這件作品才真正找到了它的空間歸屬,比任何的美術館都具有表達的深意和合理性。
設計師: MIYAJIMA TATSUO
J:虎鯨
這組設計源自於作者遊歷斯德哥爾摩群島的經歷。以地面喻為海洋,表現出虎鯨躍出海洋的剎那意象。
設計師:THOMAS SANDELL
D: 有圓形組合的壁畫
設計師Sol Lewitt是美國於1960年代起從事概念藝術的第一人。這件作品位於朝日電視台入口大廳,利用了單純的幾何形態和炫目的色彩,建立了壁畫和建築的互補關係。
設計師:Sol Lewitt
備註:朝日電視台收藏
G:守望石
這座位於朝日電視台正門口的雕塑表達了對訪者的敬意。設計師使用簡樸的材料,創作出一個極具重量感的人頭形象。光和影的變化使其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表情。
設計師:MARTIN PURYEAR
I:無心(金色的心)
毛利庭園,過去是江戶時期大名屋敷的庭園,至今已有350年歷史,也是這高樓聳立的繁華地中難得的綠地。庭園中的毛利池有一個金色的愛心,這是法國藝術家Jean-Michel Othoniel的作品,名為「金の心」,為了紀念六本木之丘和森美術館誕生十週年所設置。
這件位於毛利庭院池塘的作品是為了慶祝六本木新城和森美術館建成10周年而製作。雕塑由眾多金箔珠串成一個心形的拱門,會逐步呈現出莫比烏斯帶的造型。
設計師:Jean-Michel Othoniel
H:植物蛋白石
「植物蛋白石」是一個專業術語,表示已經化石化的結晶植物細胞。這件作品試圖喚醒我們不過是大自然一小部分的古老認知,並給予我們再次心無旁騖地觀察「植物蛋白石」的機會。作品的顏色會隨着四季的氣溫不同和下雨而進行變化。
設計師:MORI MARIKO
在參觀完20件藝術作品後,我重新思考起藝術、建築、設計以及我們生活的城市。
「怎樣的城市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會被世人遺忘?」
毫無疑問東京做到了。
我想藝術和設計沒有邊界,漂亮且具備功能性的藝術品不僅可以營造景觀,還能構築城市的創意文化中心。從今日的結果可見,文化、藝術和設計已與都市生活融為一體,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又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所需,為城市帶來濃厚的創意氛圍。
當有一天你走在六本木新城的街頭,希望你可以享受這些出自全世界頂尖藝術家之手的作品。
童安 旅日自媒體人 不想當詩人的旅行者不是好的攝影師 旅行,寫詩,攝影,星球流浪 著有書籍《親愛的陌生人》 微信公眾號:童安的LP 豆瓣:童安的LP 原文网址:https://www.douban.com/note/69332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