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古道:尋訪東方的朝聖之路

Advertisement

撰文/攝影:鹽小姐

聖雅各之路 Camino de Santiago

相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雅各布曾在伊比利亞半島傳教七年,後來回到耶路撒冷時遭到猶太王的暗殺,後人把聖雅各布的屍骨帶到他生前十分鐘愛的西班牙埋葬。但由於猶太王害怕聖人的復活不允許下葬,只能帶着他的屍骨隨着小船到處漂流,隨後葬在停泊下來的港口附近。隨着時間的流逝,人們逐漸淡忘了他的存在。

直到813年,一名隱士憑藉着天上星光的指引,發現了聖雅各布的墳墓,世人大為震驚,國王令人在墓地上建起了一座小教堂,不久後又擴建成長方形教堂,並將此地取名為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

如今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安葬着聖雅各布的遺骨,他被尊奉為(西歐為主的)基督教世界的守護神,無數虔誠的朝聖者不畏艱辛地穿越法國、西班牙,徒步八百公里以尋求拜訪位於西班牙西北部的聖殿,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聖雅各之路,也稱作聖地亞哥朝聖之路,至今這條路已有千年歷史。

 

熊野古道 Kumano Kodo

在地球另一端的東方,也同樣有着千年歷史的巡禮之路。自古以來日本就有山嶽信仰的說法,人們一直相信自然所及之處必有神靈棲息護佑。群山連綿疊翠、人跡罕至的紀伊山地被視作聖地,從七世紀開始就已成為山麓修行的場所,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紛紛來此以尋求俗世間的淨土。

紀伊山地的三大靈場包括熊野三山、吉野·大峰和高野山,連接三處靈場的參拜道路分別是熊野古道、大峰奧驅道、高野山町石道。其中熊野古道是通往熊野三山(三山指的是熊野本宮大社、熊野速玉大社、熊野那智大社)的參詣道總稱,全長1000多公里,它和聖地亞哥,並稱為世界上唯二的兩條道路世界遺產。

每個踏上朝聖之路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懷着各自的信仰。一個是東方古國的佛教信仰,一個是日落西方的基督教聖地。兩個不同文化的平行世界,擁有着相同的人類精神本質。從古至今,踏上朝聖之路的巡禮者身影從未絕跡。

一直以來聖地亞哥都是我的夢想,想要把它當做人生旅途的一個重要節點,在退休之際踏上征途,作為青春歲月的回眸,漫長的巡禮之路是與自我信仰對話的時間。而熊野古道對我來說,則像是在短暫的禁閉中重新打開了和這個世界連接的一個開關。

熊野古道由紀伊路、小辺路、中辺路、大辺路和伊勢路組成,它們的起點不同,但最終都通往一個終點-熊野本宮大社。我選擇了可以同時參拜熊野三山的中辺路,獨自開始了我的朝聖之旅。

 

朝聖之路 巡禮の道

新宮站步行十五分鐘即可到達熊野速玉大社,相傳這裏是歷史上被記載的神明最先降臨的地方。主祭神是被視為夫婦神的熊野速玉大神與熊野夫須美大神,除此以外亦供奉熊野十二所權現。熊野速玉大神是以流動的水作為神格,亦是象徵着坐落在寬廣熊野川河口的新宮市。

神社境內有一棵據說是平重盛公親手種植被指定為國家天然紀念物的竹柏,已經有千年的樹齡,自古以來就有將樹葉帶在身上以求出行平安的傳統。

大門坂,是通往熊野那智大社的入口,也是熊野古道中辺路進山的起點。一段近一公里的石階路,保留着最原始的熊野古道的面影。穿過這個鳥居,就正式進入神靈的世界。

石階路在參天的古杉樹林中,順着山勢向上蜿蜒。下過雨的路變得濕滑,再加上原本石階上就長滿青苔,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路上碰到三三兩兩的背包客,我們是否有着同一個目標。

大門坂的盡頭,便是熊野那智大社。熊野那智大社起源於神武天皇東征,在丹敷浦(現在的那智濱)上陸時,發現一座閃閃發光的山,尋找到了那智瀑布並將瀑布奉為神,神武天皇在八咫鳥的指引下來到奈良橿原,並成為日本初代天皇。

緊鄰其旁的青岸渡寺是西國三十三所的第一號札所,至今仍有眾多的參拜者絡繹不絕地造訪。相傳殿中祭祀的如意輪觀世音像是在仁德天皇時代,從印度飄洋過海而來的裸行上人,在那智瀑布的瀑潭中找到後安置的。而祭祀如意輪觀世音的本堂,是在1590年由豐臣秀吉下令重新修建的,因此本堂的建築式樣保留了濃厚鮮明的桃山時代風格。

三重塔和那智瀑布相映成輝,從旁邊的小路走下去,可以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瀑布飛流而下的魄力。

瀑布旁的神社是熊野那智大社的別宮飛瀧神社,水是生命之母,那智瀑布被視為那智山信仰的發源地。

那智瀑布高低落差133米、寬13米、被譽為日本三大名瀑之首。

大多數遊客止步於此,折回山下或是乘巴士繼續前往山中的熊野本宮大社,只有虔誠的朝聖者才會繼續徒步前往熊野本宮大社。

熊野那智大社至熊野本宮大社的參拜路主要分為兩天的徒步路線,大雲取越和小雲取越,分別為15公里左右,需要在山小屋停留一晚。

朝聖之路絕非想像中容易, 唯有內心虔誠,才能尋得一方淨土。與其說是參拜路,不如說是不折不扣的登山路,從熊野那智大社出發起就是一段很長很陡的石階路,體力一直在被消耗。不停的翻看手中的地圖冊子,看看還有多少上坡,多少關卡,一直在估算是否能在天黑前到達目的地。無法想像古時候的人是靠着怎樣的信仰從京洛徒步於此,朝聖之路本身就是一個道場,是一種不斷行走的修行。

「圓座石」傳說中熊野三山眾神聚首的岩石。在長滿青苔的表面上雕刻着梵語,表面刻有熊野本宮大社的阿彌陀如來、熊野速玉大社的藥師如來和熊野那智大社的千手觀音的梵字。

路途中坐標路牌公里數清晰,不用擔心迷失方向,亦有各種歌碑證明前人的足跡。

自古以來日本有「伊勢七度,熊野三度」的說法,也就是在一生中至少要參拜伊勢神宮七次,熊野三山三次才算足夠虔誠。熊野古道盛行於平安時代至鎌倉時代,曾有多位天皇多次朝聖熊野古道,直到亀山上皇是最後一位即位時參拜的天皇。在室町時代,武士與平民百姓也盛行熊野朝聖,人們的密集程度猶如螞蟻搬家一般,所以就有了「螞蟻的熊野參拜」的說法。再後來到江戶時期紀州藩主德川賴宣復興熊野朝聖,再次迎來興盛時期。

在過夜的山小屋走廊里掛着當年的皇太子,也就是現在的德仁天皇的照片,他在1992年也曾徒步參拜過熊野三山。

途中會遇到幾處小木屋和板凳可以稍作休息吃便當,整整兩天,遇到的朝聖者不超過五個人。後來遇到的當地人說這裏自從成為世界遺產後遊客才變得多起來,不過還是以歐美人居多,現在的日本人早就沒有了朝聖信仰。

「百間ぐら」熊野古道的難關之一,小小的地藏守護着前來朝聖的人群,從這裏可以俯瞰壯麗的熊野連峰。

感知到氣溫的上升,意味着就要出山了,漸漸的聽到公路上的嘈雜,看到農家小院,離開熊野古道,有些依依不捨。

最終的目的地熊野本宮大社,神社原本建在大齋原,1889年熊野川與音無川泛濫,水淹進了社殿,當時的宮司迅速決定遷移至目前社殿所在的神社區域,在一年八個月後移建,成為今日的神社。

如今的大齋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遺蹟,所幸還保留下了全日本最大的鳥居。

本宮大社新址距離大齋原不遠,但為了避免再次遇到水災,需爬上158階石階才能抵達高地。

熊野本宮大社最初建於公元前33年,主祭神是家都美御子大神,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了佛教,熊野三山將傳統的神道和佛教結合在一起,人稱神佛習合。

熊野本宮大社不只是熊野三山的中心,還是全日本4700多處熊野神社的總本宮。家都美御子大神、熊野速玉大神和熊野夫須美大神之三神被統稱為熊野三所權現,熊野三山透過相互分靈祭祀各自的主祭神來建立連帶關係。

在熊野三山中隨處可見有三隻腳的烏鴉,它的名字是八咫烏,在熊野地區被視為神明的使者,除了之前描繪的八咫烏為神武天皇從熊野到奈良引路的故事,八咫鳥也被認為是太陽的化身,三隻腳分別代表天、地、人。

巡禮者最終來到這裏,詢問自己內心的困惑是否找到答案,亦或是堅持內心的信仰繼續前行。

總有人問朝聖的意義是什麼?難道不就是一場遊玩?

我並不崇拜於某位神靈或是信奉於某個宗教,但信仰仍然是我內心深處的力量根源,這個信仰就是我自己。就像五月天在歌中所唱: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朝聖什麼並不重要,朝聖本身也並不能改變什麼,但重要的是你曾經有一個信念,你去做了並且做到了,這就足夠了。朝聖的意義以及目的人各有異,無論是祈禱、還願還是贖罪,在我看來其根本的意義就是對自我的追尋。

不管是在熊野古道深山中修行還是行走於聖地亞哥朝聖之路,不同的文化孕育着相同的人類信仰。從日出之國到日落之國,兩個神選之地在1998年結為友好姐妹道路,走完兩條朝聖之路的朝聖者可以拿到雙朝聖認證的證書。

10755公里的距離,熊野古道巡禮的終點,亦是聖地亞哥朝聖之路的起點。

 


豆瓣網:鹽小姐;
微信公眾號:那里的一粒盐(ID:che-che0215);
Instagram:li_yannn_
原文網址:https://www.douban.com/note/824258082/?_i=2057283pxYbpUv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