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7, 2025
Home環球旅遊輕旅遊嘉義|布袋海上巴士 踏上無...

嘉義|布袋海上巴士 踏上無人島「蛋糕沙灘」觀潮間帶生態 尋古生物「鱟」足跡 海廢網美打卡 船上嘗鮮味「痛風餐」

撰文:YYL;攝影:野村城一、YYL

嘉義沿海地區盛產鮮蚵、烏魚子、石斑、蝦、蟹、虱目魚等漁產,其中蚵有「海洋中的牛奶」美譽,嘉義出產的鮮蚵銷往台灣各地,來到嘉義數一數二的美食自然是海鮮。是次隨「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安排的行程,造訪嘉義沿海規模最大、停靠最多船筏的漁港 —— 布袋港,搭船出海暢遊布袋港、了解蚵與養蚵文化、踏上無人島沙質如蛋糕般軟綿的海灘、觀察有趣潮間帶生態、尋原古生物「鱟」足跡、海廢裝置藝術網美打卡、船上大吃海鮮「痛風餐」嘗肥美鮮蚵……內容豐富,老少閒宜,暑假快來了,絕對是親子遊理想目的地!

攝影:野村城一

布袋漁港擁有許多豐富的海鮮資源,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蚵田養殖,而布袋海上巴士就位在布袋漁港旁。成立於2004年的海上巴士,是嘉義第一艘合法觀光娛樂魚筏,搭船出海遊覽布袋港,可欣賞到陸地、沙洲、內傘頂洲、海上牧場與潮間帶等西部海濱風光。

車子停在嘉義布袋鎮天宮(布袋鎮岑海里新南路)對面,據資料這是一座道教寺廟,主祀朱府千歲,寺廟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歷史背景聞名。可惜沒有時間入內參觀,匆匆拍幾張照片留念!

徒步往布袋海上巴士乘船碼頭,沿路一道代表晴空/海洋的湛藍色牆壁以及蚵殼串裝飾的棚架,為正在修建設施的街道添上可觀畫面。

來到正在修建的碼頭,海上巴士老闆兼船長陳冠魁先生已在自家經營「津品海味餐廳」等候。

陳船長從小在布袋長大,離開電子公司回到家鄉工作的他,希望將這裏打造成一處結合地方生態、人文與休閒的場域,讓更多人來到布袋、認識布袋在地文化,並朝向永續減碳的方向發展,透過遊程認識怎麼愛護我們的海洋。

餐廳內外甚至碼頭波堤、梯級均以蔚藍色混搭橘子色塗裝,鮮明的對比配色組合,明亮又濃烈,加上標誌性蚵殼串裝飾,奪人眼球,雖然趕着乘船,但也忍不住停下來按手機攝影快門!

上船後大家得穿上救生衣以策安全,當天意外的大風,船隻迎着呼呼的海風,航行中感覺不到顛簸搖晃,坐在四面開放的船中,陣陣海風拂面,在炎熱天氣下特別心曠神怡!

布袋的養蚵歷史約有70年,漁民從最早直接將蚵殼撒布在沙灘上的方法、一支竹子插一顆蚵殼的插竹式,發展到更具養殖效率的平掛式、立棚式與浮棚式,出海就能看到布袋現行使用的平掛式與浮棚式蚵棚。

出海航程約30分鐘,海上一路都是蚵架,細心留意,會見到每個養蚵蚵架上有漁網、籃子或不同顏色的旗幟等,各形各色,是每家蚵農宣示蚵架的記號!

到了外海時,一路為我們講解的陳船長跨出船,三兩步踩踏到竹蚵棚上,見他蹲下來,沒多久一個使勁拉起一大串蚵仔條。

攝影:野村城一

大家都興致勃勃嘗試拉起蚵仔串,結實纍纍的蚵串又長又沉重,男士固然需用勁抽起來,好幾位女生需要船長幫忙拉一下;嬌小瘦弱的筆者更需踏上椅子、雙手共用出盡力,當然船長也得在旁協助才能抽起來!

浮棚式(或稱浮筏式)的養殖方式需要將蚵棚拉到外海深水處,並用保麗龍增加浮力,再用鐵錠加以固定,讓蚵架長期浮在海上,蚵串一直浸泡在海裏,因此蚵仔成長速度更快,產量亦豐厚,但遇上大風大浪,就很容易血本無歸。嘉義縣除了布袋,還有東石,以及台南安平、七股潟湖等地都以這種方式養殖牡蠣。

據說潮退後才會出現的無人島終於到達!穿上拖鞋下船的我被勸說脫掉,赤足感受未被過度開發小島的自然生態。

其實並非整個沙灘的沙質都如蛋糕般柔軟,但滲雜着一些貝殼和枯枝的海灘,都是天然細沙,赤足走在其上並不感到刺腳。

在午後陽光映照下,海水披上波光粼粼的外紗;海浪隨波濤緩緩湧向沙灘,涉水漫步於浪潮與海岸之間,感受着溫潤的海水流過腳面;迎面吹來夾帶着曠野海洋味的徐徐涼風,即使髮絲吹得亂作一團,但漫步沙灘那份久違的浪漫時光令人享受不已。

迷你版蚵棚教材 認識養蚵文化

為了方便讓訪客更容易了解認識蚵與養蚵文化,陳船長自己動手製作了許多教具,縮小版的蚵棚與棚架,一目瞭然秒懂布袋養蚵的5種方式。

沙灘還有展示曬蚵殼,遊客可以現場體驗穿孔打洞。曬蚵殼的用意是讓本來攀附在蚵殼上的其他生物脫落,曬完後的蚵殼整理好打洞,最後再串成串就可以放入大海裏,在秋冬蚵苗孕育的季節等待蚵苗住進來慢慢長大,這就是養蚵的過程。

沙洲四大天王蟹 各顯奇妙本領

沙灘上有豐富的潮間帶生物,沙洲四大天王蟹《生態教育》分別為「跑最快,每秒1.5-3公尺的角眼沙蟹」、「會打招呼~招財的招潮蟹」、「會生產地毯成群出遊的和尚蟹」,還有「製造大小珍珠、西米露,且會作畫有沙灘畢卡索的沙蟹」。

一睹億年活化石生態足跡與棲息

陳船長拿出一對外形如異形的東西,原來是已經在地球生存了億年的活化石「鱟」(注音ㄏㄡˋ),真是大開眼界!「鱟」又稱「馬蹄蟹」、「夫妻魚」,最早出現的時間可追溯至4億年前的奧陶紀,因此被稱為活化石;過去嘉義布袋常有三棘鱟出沒的紀錄,因棲地破壞、濫捕及海洋污染影響導致族群遽減。

鱟屬於劍尾目的海生節肢動物,身體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頭胸部側面有一對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鱟也有一對鉗子,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鱟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並在泥裏爬行。(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夫妻魚」稱號的由來是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着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亦有「海底鴛鴦」之美稱。

難得一睹活化石,聽畢解說,陳船長帶我們往後方感受何謂「蛋糕海灘」,着我們一人走一行。

踩在又細又軟的沙子裏,感受到名符其實恍若蛋糕般柔滑,軟綿程度令筆者腳掌踩進後得費勁才能提起踏出另一步,步履不穩搖晃欲倒地走畢「蛋糕沙灘」範圍,回頭看我們的足跡,一行行腳印點綴在沙灘上,對比下,筆者走的一行腳丫記印特別歪斜,哈哈!

廢棄蚵棚再利用 變身拍照景點

為了推廣海洋教育,陳船長利用廢棄的蚵棚做成裝置藝術,搭建了一個「客棧」,再利用蚵殼做一個蚵簾,取名「布袋蠔好玩」,而「萍水相逢」則是隨着洋流潮汐飄來的海中廢棄物酒瓶做成的吊飾。

另一邊有海廢搭造的鞦韆、人生Hi海座椅…藍天與沙灘的襯托,果然是網美拍照的打卡點,和女性友人在這裏忘我打卡,樂不思蜀,大家都返回船上也沒留意到呢!

船上大嚼現煮海鮮「痛風餐」

陳船長已為我們準備好在船上現煮的「痛風餐」,待我們返上船後端出超大碗海鮮粥,鋪滿大蝦、小卷(即魷魚)、蛤仔、虱目魚丸湯等,吸收了海鮮精華的粥底非常甘甜鮮美!

攝影:野村城一
攝影:野村城一

另有炒米粉,乾爽不會散開,味道恰到好處。

沒多久,陳船長拿出一大鍋剛來到時現撈的蚵仔。

沒加調味料的現蒸鮮蚵仔,蚵水經過蒸汽烹飪而溢出殼上,拿着蠔殼舔一下,帶鮮鹹滋味,肥美蚵仔肉質保留原有的鮮美,口感不失Q彈。

攝影:野村城一

全程遊程約1個半小時,對城市人而言絕對是充滿驚喜的海上生態之旅。

【提提您】由於每日均有潮汐變化問題,採收蚵仔也得要看潮汐,所以想要搭乘海上巴士、搶灘「無人島蛋糕沙灘」必須事先預約。

布袋海上巴士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中正路1號
電話:+886 5 347 5555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eabus053475555/

(參考資料: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嘉義縣政府全球資訊網、上下游、維基百科)

Tour 潮遊天下
Tour 潮遊天下
香港馬克媒體出版《Tour 潮遊天下》雜誌,介紹本港及全球各地旅遊景點、住宿、餐飲及周邊旅遊產品。同名的網站及臉書,每日即時放送第一手旅遊資訊。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 Advertisment -

熱門話題 Hot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