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森」圳遊

大梅沙內湖濕地公園荷花池
Advertisement

撰文/攝影:孫權

入秋之後的廣東,迎來的還是持續酷熱的天氣,可能沿海居民的基因驅使,起心動念仍想趕海嬉水,投入冰涼的大海中感受冰與火的碰撞。

回想廣東的氣候近幾年是越發炎熱,也是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氣候變暖息息相關。很多環保類公益組織早已採取低碳行動,並推出低碳生活的導覽團,讓廣大人民關注並參與「碳中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綠色能源與環保思維的雙贏低碳模式。隨著「森度遊」以及低碳遊在全球的風行,各地零碳排地區已經隨之紛紛抬頭,各有特色各種科技環保衍生而至。

而深圳作為大灣區低碳排放的一員,最近也推出了「低碳梅沙半日遊」導向團,由萬科公益基金會與FM1057珠江之聲「灣區生活大師」聯合舉辦,是頗受矚目的一項活動。

深圳大梅沙,伴隨我們成長的沙灘與海洋,過往印象停留在親海玩水的海濱活動與陽光浴中,如今作為首個近零碳排放試點區,飽覽大梅沙海灣海景海色,以及充滿沿海氣息的梅沙邨,現將通過低碳導覽團的模樣,展現在所有人面前。

在基金會人員以及資深媒體人曉莫的引領下,大家紛紛前來:一探萬科中心、二品梅沙味、三論梅沙情懷。

早上參觀萬科中心主建築,主建築位於大梅沙內湖公園,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建築設計師Steven Holl擅長建築下沉設計以及平地上保留大量通風空間,以及塑造出高低不同的園林景觀、草坪山丘、淺水景觀池、屋頂、社區花園、濕地公園、菜園等等,減低熱島現象(UHI effect),令城市的溫室效應得以緩解。

建築建材運用及設計方面,利用回收修復的鋼材建立鏤空遮陽板,循環再用的飛灰水泥砌成竹紋牆面,還有垂直綠化與立體景觀、地下採光、雨水收集系統、太陽能光伏板等等,讓人興味盎然的是,原來還有那麼多環保建材以及建築模式。

著名建築設計師Steven Holl設計的萬科中心
萬科中心竹紋飛灰水泥牆面與綠草山丘
萬科中心用回收修復的鋼材建立鏤空遮陽板外牆
萬科中心鏡面景觀水池與大量通風空間設計

進入萬科公益基金會內部,低碳減排的辦公區提倡減少浪費電源、紙張,以及垃圾分類處理等等。接著參觀黑水虻餐廚處理中心:一對黑水虻夫婦,每次可以生下1000只黑水虻寶寶,黑水虻寶寶經過4天的孵化就能成為處理廚餘垃圾的小能手。此外,黑水虻寶寶也被稱為「高脂蟲」,在吃掉廚餘的同時也奉獻了自己,進入羽化期的蟲子可以製成粉末,作為動物蛋白飼料,是家禽和魚兒喜愛的佳餚;同時,它們的便便也是非常有效的有機肥料。黑水虻僅有14周的生命週期,卻一路環保助力,可謂充實又寶藏的「一生」!我們可以親身觀察全程、親手觸摸黑水虻寶寶、親自投喂魚兒,是一次深刻難忘的體驗。

低碳辦公的萬科公益基金會
黑水虻餐廚處理中心黑水虻的標本以及成長過程
黑水虻中心親手觸摸以及親自投餵體驗
黑水虻餐廚處理中心黑水虻的標本以及成長過程
黑水虻中心魚菜共生循壞系統
低碳辦公的萬科公益基金會健身體驗

接著前往大梅沙內湖濕地公園,瞭解植物類別,以及植物對氣候以及碳中和的重要性。看身旁青葉搖翠,香蒲、蓮藕、荷花、睡蓮、鳳凰木在立秋之下依然綠意盎然。穿過內湖濕地公園便來到梅沙老邨,瞭解邨民的生活以及邨落的佈局,也發現了這個小小海邊邨落既傳統又文藝的一面。

大梅沙內湖濕地公園與萬科中心互相輝映
大梅沙內湖濕地公園生態環境

遊覽了一上午,想必誰都想念那一張飯桌。「潤記」客家菜館自帶可親的庶民風貌,不華麗不倨傲,幾道傳統不失風味的客家菜,善用在地食材,融合海邊氣息,深得我心。如這道苦筍鹹菜煲,苦筍有別於鮮筍,那是客家人隱藏的智慧;苦筍采於春天,味微苦,通過鹽水比例浸泡而成,保存期長,可一年四季隨時享用;客家鹹菜則用大葉芥菜晾曬加鹽加桂薑醃制壓實發酵而成;這道傳統客家菜——苦筍鹹菜煲則是渾然天成的一煲「君子菜」,不喧賓奪主而且豐儉由人,可加任意肉類或海鮮,不僅沒有搶佔肉味的鮮甜,反而提鮮;其湯頭清冽回甘,喝上一碗醒醐灌頂,是一試難忘的客家風味。

「潤記」傳統客家菜苦筍鹹菜煲

湯足飯飽過後,前來參加「食物長鮮訣」活動。早在2017年,有幸參加過深港雙年建築展分展館的一個飲食專案,就在梅沙老村進行,因此跟梅沙老村頗有淵源;多年後再度參加與食物的相關活動,和大家一起探討分享食物保鮮的秘訣,比如醃制冰肉的轉變、川渝泡菜製作方法等等……再一次觸動內心深處對於食材的執著。

「食物長鮮訣」活動探討分享食物保鮮的秘訣
「食物長鮮訣」活動現場
梅沙老村內的展覽館
梅沙老村色彩繽紛的建築物
梅沙老村藝術氣息濃厚
Advertisement